桓禹公的丰功伟绩,既源于他的非凡能力,更归功于他的高超手腕。”
“那几乎是无人能及的高度。”
因此,即便恒兄拥有罕见的天赋,在晋国之境,你也只能成为下一个恒禹公的影子。
这样的荣耀,对常人而言,无疑是毕生追求的巅峰。然而,恒兄你出身显赫,家世超群,更有深邃的学识,难道你就甘心止步于此,重复恒禹公的道路,不愿开创更辉煌的伟业吗?
恒肃之聆听,他的心智敏锐,听罢江羽之言,他深知其言之有理。
他也怀揣宏大志向。
他也心藏雄图壮志。
正因如此,他始终未曾踏入仕途。
恒肃之并未显露内心的想法,反驳道:江先生的话语,如晨钟暮鼓,发人深省。但我有一疑问,即我先前提及之事。晋国实力远胜大秦,我何必舍近求远,投身大秦呢?大秦,并不能给予我更大的荣耀舞台。
错了,大错特错。
江羽摇头,神色庄重地说:这涉及到我想指出的第二个问题。其一,晋国无法承载恒兄的雄心壮志。其二,晋国不能提供你的舞台,而大秦则可让你实现抱负,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。
论疆域广阔,大秦远逊于晋国。毕竟,晋国南方有琼州等广阔土地;论富饶,大秦更是望尘莫及,相对贫瘠。晋国商业繁荣,人民生活安逸,大秦却是环境严酷,商业疲软,赋税微薄。
甚至,大秦维持军队的艰难不言而喻。论人口,晋国亦更胜一筹,大秦地处偏远,人口稀少。
这些众多因素,都表明晋国强大,而大秦处于明显的弱势。
但大秦不受这些束缚。虽然大秦有古老的贵族,一些大家族存在,但与晋国的世家相比,相差甚远。大秦皇权能轻易压服大家族,没有世家的牵制。
大秦崇尚武勇,人口虽少,百姓生活条件艰苦,但他们勇于战斗,明白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于武力的夺取。大秦的百姓,不怕生死之战,因此大秦被称为猛虎之秦,‘这是大秦的勇猛无畏。’
正因为如此,大秦硬是在西北贫瘠之地开辟出一片天地,稳固地立足于西北。
大秦皇帝嬴九霄励精图治,而储君嬴玉乾性格宽厚。大秦文臣廉洁,武将英勇,上下一心。大秦上下,有着向东扩张的志向。
这是大秦君臣与众不同的地方。
反观晋国,尽管皇帝司马冲勤奋有为,励精图治,但他的主要精力和心思集中在皇权与臣权的争夺,试图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回权力,导致君臣分裂,而非同心协力。
所以,尽管晋国有诸多优势,实际却受到重重制约。
江羽侃侃而谈,目光炯炯有神。
大秦虽有许多劣势,
但上下一心,志在东进。
这就是根本......
江羽庄重地说:“桓兄,投身大秦的疆域,才是你施展雄才的广阔天地。虽然目前的大秦或许不及晋国繁盛,但它的潜力深不可测,有着无尽的成长可能。在我看来,那里才是最适合桓兄的地方。”
桓肃之目光闪烁,对江羽的见解略感惊讶,却又觉得在情理之中。
江羽是个智者,他的分析并未有误,晋国确有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。
桓肃之沉思片刻,接着说道:“江先生的看法确有其道理。但我还有一个疑虑。”
江羽问道:“何疑虑?”
桓肃之严肃回应:“大秦或许潜藏着力量,但要东征并非易事。夏国虽显衰弱,却是宗主大国,天下英才皆聚集在那里,何况夏国的军力也非同小可。”
江羽神色微变,眼中渐生炽热,坚定地说道:“大秦东征之路艰难,但这将是一场千古不朽的功业。一旦大秦击败夏国,削弱燕国,进而蚕食列国,天下格局必将改写。”
“大秦的目标,就是向东扩展。”
“而我投身大秦,目标则是统一整个世界,让各国和谐共存。”
“桓兄,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事业。我们这代人若只是重复前人的理想和道路,那我们的学问就白白浪费了。天下分裂数百年,是时候合为一体了。”
“这才是千古不朽的丰功伟绩。”
“在任何国度,桓兄都难觅此等机会。即便是夏国,也不敢有此壮志。唯有大秦,承载着东扩的梦境,怀揣吞噬天下的雄心。大秦贫穷却无畏,敢于行动,敢于想象。”
江羽声音高昂,宣告道:“只有大秦,能让你施展才华,成就千古伟业。”
桓肃之闻言,不禁倒吸一口冷气,震撼不已。
统一天下!
这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壮举,桓肃之也不例外。他只希望找到一个更好的舞台来施展学识,甚至让效忠的国度取代夏国宗主国的地位。
未曾想,江羽的志向更远大。
不仅要取代夏国,更要兼并各国。
桓肃之望着江羽,脸上除了震撼,还多了几分敬佩,因为江羽的抱负确
第192章 江羽的宏伟愿景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